專家信息:

袁樹杰,男,1963年生,安徽理工大學能源與安全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煤與瓦斯共采實驗室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8年12月獲得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大學碩士學位。
2005年5月獲得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大學安全技術及工程博士學位。
2007年9月獲注冊安全工程師執(zhí)業(yè)資格。
2007年9月被波蘭克拉科夫AGH理工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2006年12月被安徽省經濟委員會和安徽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聘為安徽省煤炭行業(yè)一通三防專業(yè)專家。
社會兼職:
1.波蘭科學院國際采礦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
2.安徽省煤炭行業(yè)一通三防專業(yè)專家。
3.安徽省煤炭工業(yè)協(xié)會煤炭工業(yè)技術委員會委員。
4.波蘭克拉科夫AGH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安全工程專業(yè)主干課程《消防工程與防爆》、《空氣凈化工程》、《安全工程概論(雙語)》。
電子商務專業(yè)講授專業(yè)基礎課《軟件工程》。
安全工程研究生講授《數(shù)據(jù)結構》、《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tǒng)》、《爆炸理論與防治技術》、《軟件工程》等課程。
培養(yǎng)學生情況:
指導碩士研究生14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資料更新中……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一項。
2.參加了省級教學研究項目一項“高素質安全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3.主持校級重點教學研究項目“安全工程教學法創(chuàng)新研究”。
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三項:
1.火災評價方法研究(人事部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yōu)資助項目)。
2.煤礦封閉火區(qū)中火災狀況評價方法(中國與波蘭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
3.封閉火區(qū)狀況評價方法研究(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科研成果:
積極參加教材編寫和學科建設工作,參編“十一五”高校規(guī)劃教材《安全工程專業(yè)外語》(已完成)、《燃燒學》,在國外出版學術專著《礦井火災及其評價方法》。參加了“第二特色專業(yè)”、“國家工程中心”申報材料的編寫工作,負責編寫了新增專業(yè)《消防工程》申報書,編寫了《消防工程》實驗設備購置計劃論證報告,負責組建了消防工程實驗室等學科建設工作。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在國外出版專著1部《礦井火災及其評價方法》(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大學出版社)。
發(fā)表論文:
1 《安全科技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高光發(fā); 袁樹杰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 2010-04-15
2 火災煙氣毒性定量評價方法及應用 張凱; 袁樹杰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03-05
3 礦井火災過程可視化模擬關鍵技術的實現(xiàn)方法 范寧; 袁樹杰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01-05
4 多層建筑火災煙氣運動和回燃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張娜; 袁樹杰; 畢昆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 2009-04-15
5 安全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及課程體系研究 戴廣龍; 張國樞; 劉澤功; 石必明; 呂品; 袁樹杰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6-15
6 藍牙Ad-hoc網(wǎng)絡安全性分析研究 胡國華; 譚敏; 袁樹杰 通信技術 2009-09-10
7 采空區(qū)煤炭氧化自燃“三帶”的劃分方法和局限性 陸冬冬; 袁樹杰; 劉健東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12-05
8 人工智能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胡國華; 袁樹杰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6-05-30
9 SSL協(xié)議安全缺陷分析 胡國華; 袁樹杰 計算機系統(tǒng)應用 2006-08-30
10 封閉火區(qū)評價方法探討 袁樹杰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12-15
11 確定火災探測器布置間距的新方法 張國樞; 袁樹杰 消防科學與技術 2008-06-15
12 空調安裝位置對房間降溫效果的影響 戚良鋒; 袁樹杰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8-06-20
13 4G移動通信技術與安全缺陷分析 胡國華; 袁樹杰; 譚敏 通信技術 2008-07-10
14 孔莊礦高檔普采放頂煤采空區(qū)"三帶"寬度的確定 何啟林; 袁樹杰; 吳繼忠; 丁長中 煤礦開采 2003-06-30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2007年10月獲得波蘭克拉科夫AGH理工大學頒發(fā)的“中波合作貢獻”獎章和證書。
2.2008年獲安徽省銀獎。
3.2009年9月榮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
媒體報道:
做一個好老師是我一生的追求——訪全國優(yōu)秀教師、能源與安全學院袁樹杰教授
在第25個教師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我校能源與安全學院安全工程系袁樹杰教授榮獲2009年度“全國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20多年來,他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熱愛教育事業(yè),在教書育人和我校與波蘭高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近3年來,連續(xù)3次年度教學考核為優(yōu);2008年度被評為校級“師德先進個人”。正如他自己所說:“做一個好老師是我一生的追求!
教書是我最愛的職業(yè)
1984年袁樹杰老師大學畢業(yè)后留校當了教師。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中國煤礦開采技術及設備比較落后,中國與波蘭的煤礦行業(yè)的合作與科技交流比較多,國家要培養(yǎng)一批會波蘭語的翻譯人才,作為中波合作的橋梁。袁樹杰老師受學校派遣,參加了原煤炭部開辦的波蘭語培訓班,2年半以后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
1997年袁樹杰二進波蘭到波蘭AGH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1年起又到該校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獲得AGH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在波蘭留學期間,波蘭洛普濟鎂制品公司等多家大公司想聘請袁樹杰老師去工作,只要他同意可以在波蘭或北京工作。但袁樹杰老師謝絕了國外公司的高薪聘請,按期歸國回到母校從事教學工作。談到為什么要舍棄高薪要職,回國當一個清貧教師時,袁教授說:“教書是我最愛的職業(yè),我喜歡講課,喜歡與學生在一起學習和交流思想,我并不感到講課是一種負擔,反而是一種很愉快的事情,與其他工作相比,我更愿意當老師!
關心學生成長是作為好老師的基本條件
留學回國之后,袁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他很關心學生的成長,經常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啟發(fā)學生以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待成長中的困惑,學生都會把他當作貼心人和值得信賴的朋友。袁教授說,關心學生成長是作為好老師的基本條件,在他的眼里沒有不好的學生,關鍵在教育,越是成績不好的學生,越要給予更多的鼓勵與關愛。
袁教授在指導2007屆畢業(yè)設計時,有一個學生由于大一、大二時學習不用功,有幾門課不及格,需要參加畢業(yè)前補考。在畢業(yè)設計開始的前期,由于要復習功課,準備補考,該位同學畢業(yè)設計進度很慢,很擔心完不成畢業(yè)設計,心理壓力很大。袁教授就及時地鼓勵他說:“你很聰明,只要努力你一定會完成設計任務的”,并且在畢業(yè)設計中給予這位同學更多的指導。最后這位同學及時完成了設計任務。袁教授表揚了他,說他工作能力很強,用比別的同學更少的時間按時完成了畢業(yè)設計任務,勉勵他將來到工作單位好好干,肯定會有出息的。這位同學非常激動,他說:“袁老師,除了你之外,從來沒有人表揚過我,將來我一定好好干。”畢業(yè)后,這位同學在淮北一個煤礦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培養(yǎng)出優(yōu)秀學生是老師的最大成功
除了教學和科研工作以外,袁教授還擔任班主任,幫助輔導員做好學生工作。雖然工作繁忙,袁教授還經常抽出時間給學生做勵志報告、心理輔導報告、大學生學習生活輔導報告,參加大學生“挑戰(zhàn)杯”比賽和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比賽作品的指導與評審工作,為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來,袁樹杰教授舉辦了“我的留學生活”、“堅持與成功”、“成長的階梯”、“適應大學生活,實現(xiàn)人生跨越”、“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生活與科研”、“研究與創(chuàng)新”、“科技論文寫作”、“煤礦火災防治技術與火區(qū)評價方法”等11次學術講座、勵志報告或學習生活指導講座。2007年指導“挑戰(zhàn)杯”科技作品大賽的2件作品獲校級“三等獎”;2008年指導“挑戰(zhàn)杯”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作品獲安徽省“銀獎”;2009年指導“挑戰(zhàn)杯”大學生創(chuàng)新大賽的2件作品分別獲校級“一等獎”和“三等獎”。
這些額外工作,占去了袁教授的大量時間,既不計入工作量,也沒有任何報酬。他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多寫幾篇論文,多做一些科研,為年終業(yè)績考評加分,或者多掙一些錢。但是袁教授并不計較這些名利,默默無聞地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奉獻自己的力量。袁教授說:“一個教師成功的標準,不在于他自己獲了多少獎、掙了多少錢,而在于他培養(yǎng)出的學生能為社會做出多少貢獻,所以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治學嚴謹碩果累累
袁樹杰教授治學嚴謹、認真,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只要上過袁教授課的學生都知道,他經手的作業(yè)、論文,出現(xiàn)標點符號錯誤、錯別字、語句不通順這些最基本的毛病,他都會批改出來。他說:“小錯誤會帶來大問題,如果不養(yǎng)成嚴謹?shù)牧晳T,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的錯誤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教學生,首先要以身作則,幫助他們養(yǎng)成好的習慣!
袁教授每學年教學工作量都接近或超過400學時。近年來,講授安全工程專業(yè)主干課程《消防工程與防爆》、《空氣凈化工程》、《安全工程概論(雙語)》、《通風工程學》,為安全工程研究生講授《數(shù)據(jù)結構》、《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tǒng)》、《爆炸理論與防治技術》、《軟件工程》、《專業(yè)外語》、《安全評價理論與技術》等課程。
袁教授還極參加教學改革,主持校級重點教學研究項目“安全工程教學法創(chuàng)新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負責申報和建設《安全導論》精品課程;參編“十一五”高校規(guī)劃教材《安全工程專業(yè)外語》,在國外出版學術專著《礦井火災及其評價方法》;參加了“第二特色專業(yè)”、“國家工程中心”申報材料的編寫工作,負責編寫了新增專業(yè)《消防工程》申報書,編寫了《消防工程》實驗設備購置計劃論證報告,負責組建了消防工程實驗室,主持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修訂、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修訂等學科建設工作。近年來,袁教授主持人事部項目1項、教育部項目1項,與同事合作申報成功中國與波蘭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4項;目前袁教授正在主持教育部資助留學回國人員100萬元建設實驗室項目。
由于袁教授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獨特經歷和取得的成績,他還受聘擔任安徽省煤炭行業(yè)一通三防專業(yè)專家,安徽省煤炭工業(yè)協(xié)會一通三防專業(yè)組成員,淮南市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評審專家。
對祖國的愛在國際交流中升華
袁樹杰教授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在教學、科研和人員交流的國際合作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1996年以來袁教授出訪波蘭7次,到波蘭留學2次。近年來,參加國際會議6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發(fā)表論文20多篇,其中2篇被EI收錄;主持2項中波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袁教授利用自己熟練掌握波蘭語和英語的優(yōu)勢,以及在波蘭留學期間與波蘭教學、科研機構建立的聯(lián)系,為我校以及國內其他高校與波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學、科研合作以及人員交流牽線搭橋,在袁教授的努力下,安徽理工大學與波蘭AGH理工大學的交流一直都比較順利,波蘭AGH理工大學校長說:“我校與國外許多高校都有交流合作關系,但與安徽理工大學的合作是最好的!边@也是對袁教授付出的最大肯定。
在袁樹杰教授的努力下,2009年我校2名青年教師到波蘭AGH理工大學進修,6名大學生到波蘭實習,2名教師到波蘭講學。近3年來他邀請波蘭專家到我校講學5人次。為了表彰袁教授對中波合作所作的貢獻,2007年獲得波蘭AGH理工大學頒發(fā)的“中波合作貢獻”獎章和證書,并被聘為客座教授。
袁教授在國外時時刻都會把愛國放在第一位,袁教授說:“在國外生活很多年,時間長了就能理解祖國的重要性。在國外自己能不能受到尊重,首先要看自己的國家是不是受到別人的尊重!痹淌谑沁@么教育自己的學生的:第一,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首先要愛國;第二,要有對社會的責任感;第三,要有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第四,要有奉獻精神。無論是出國的學生,還是在國內的學生,袁教授都會告誡他們要把愛國放在第一位,袁教授說:“不出國,不知道如何愛國。出了國,才知道祖國有多重要,才會懂得祖國就是靠山!
袁教授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會積極維護祖國的榮譽,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些外國人對中國國情不了解或者有誤解,袁教授都會去做一些解釋工作。袁教授說他剛到波蘭時,會遇到許多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有的甚至對中國充滿偏見。于是,袁教授就到中國大使館拿一些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的資料或光盤,送給他們,并耐心進行解釋和宣傳,慢慢引導他們,后來許多波蘭人都對中國充滿了好感和敬意。
今年8月份波蘭AGH理工大學2位教師帶領6名大學生到我校實習,袁教授做了大量的組織和接待工作,主持制定了實習計劃,給波蘭學生講課,指導波蘭學生做實驗,袁教授還特別利用實習時間間隙給波蘭師生舉辦講座,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中華文明,以加深波蘭師生對中國的了解。波蘭師生對在我校的實習安排非常滿意。袁教授認為國際合作要有大格局,對于我校與AGH理工大學的合作,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兩校的范圍內,從大局上應該把兩校的合作看作兩個民族和兩種文化的交流。波蘭學生來我校實習,不僅增進兩校的合作,而且也能促進中波人民友好,也是宣傳中國,讓波蘭學生了解中國的一個好機會,中波兩國青年的交流和友誼,以及波蘭青年對中國的友好感情,可以使他們成為中國在西方的宣傳員,把中國的真實情況傳達給更多的波蘭人,改善被西方媒體歪曲了的中國的國際形象。談到這里,袁教授說:“這是我為祖國做的事,我感到很自豪!
從事中波交流合作,雖然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在袁教授看來,能為母校的國際合作事業(yè)奉獻自己的才智是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對于能為中波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相互理解、為祖國的榮譽和宣傳中國文化而做一些事情而感到榮幸和自豪。對于這樣一位老師,我們充滿敬意,我們衷心祝愿袁樹杰教授在中波合作中取得更大成績,在教書育人工作中不斷取得新輝煌。
來源:安徽理工大學學報 2009年09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