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男女啪啪做爰高潮全过长,欧美午夜特黄AAAAAA片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人文社科 > 張箭 > 文章正文

摘要:中國科學院學部和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學部,是屬于全國社科界幾十萬學者的共同的歷史遺產(chǎn),是屬于全國知識界的上千萬學者的共同的科學技術學術文化資源。作為這些歷史遺產(chǎn)和文化資源的正宗繼承者保有者開發(fā)者之一,中國高校也理應創(chuàng)設自己的學部和學部委員。以利于發(fā)展和繁榮社會科學,發(fā)展高等文科教育、褒獎做出了杰出貢獻的高校內(nèi)的社會科學家、文科學術大師,以實際行動來重視社會科學。

關鍵詞:學部和學部委員,科學院和院士,文科學部委員,社會科學研究,六大方面軍。

一、學部和學部委員的由來和含義

院士,英語、俄語、日語分別為academician  ,академик,ァカテミ一會員。新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某些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部分高級研究人員的稱號。17世紀六十年代出現(xiàn)了英國皇家學會、法蘭西科學院等近代意義上的學會科學院研究院,有了最初的近代意義上的院士、會員(academicians,也可譯為會員)。1724年俄羅斯科學院創(chuàng)建,186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設立。1928年,國民黨政府的中央研究院成立,1947年,國民黨政府決定設立院士制度。1948年選出院士八十余人,分數(shù)理、生物、人文三組。這些學者便是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最早的院士。1949年全國解放,原中央研究院有少部分機構和人員遷臺。1954年“中央研究院”重建。其院士的規(guī)模和學科分類至今仍如創(chuàng)建之時。1949年年底,中國科學院成立。1955年設立學部委員制度(即院士制度)。分數(shù)理化部、生物地學部、技術部和哲社部共四個學部,選出學部委員(院士)二百余人。1957年增補了十八人。中國的“學部”譯成英語似可為the academic committee 或 the scientific division,中國的學部委員譯成英語似可為the academic committee member 或 member of the scientific division。原中國科學院哲社部學部委員共64人(其中有三人是1957年增列的)!拔母铩逼陂g及稍后,學部和學部委員被迫停止了活動。1977年哲社部獨立另建中國社會科學院。1980年中國科學院恢復了學部委員制度并增選學部委員,還把數(shù)理化部改為分為數(shù)理部和化學部,把生物地學部改為分為生物學部和地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由于種種原因不再恢復學部委員制度。1994年為配合設立中國工程院和選舉工程院士,也為了便于國際交流,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成立中國工程院并設立了七個學部,即機械與運載學部,信息與電子學部,化工、冶金與材料學部,能源與礦業(yè)學部,土木、水利與建筑學部,農(nóng)業(yè)、輕紡與環(huán)境學部,醫(yī)藥衛(wèi)生學部,首批工程院士有一百余人。2000年增設工程管理學部。2006年5月,中國工程院增設農(nóng)業(yè)學部,并把原“農(nóng)業(yè)、輕紡與環(huán)境學部”調(diào)整為“環(huán)境與輕紡學部”。這樣,中國工程院現(xiàn)共有九個學部。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又從技術學部中分出一個信息技術學部。這樣,中國科學院現(xiàn)共有六個學部。兩院院士現(xiàn)共有1300余人(科學院士700來人,工程院士600余人)。由于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覆蓋了中國工程院的九個學部,所以特別優(yōu)秀特別出類拔萃的技術科學家還是雙料院士。雙料院士現(xiàn)有幾十人(但按照新的章程,以后不會有雙料院士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1948-2006),中國的院士、學部委員皆是中國各個學科領域最著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工程家和社會科學家(不排除有極個別的例外),受到社會極大的尊重。

二、本不應由社科院來評選學部委員
    但據(jù)報載,最近(200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已在該院內(nèi)部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和學部委員”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已推選出首批學部委員47人(限在職在崗者),首批榮譽學部委員95人(限離退休者),共142人。分屬馬克思主義,人文(文史哲),經(jīng)濟(含管理),國際問題,社會政治法學(含民族)五個學部。且今后每過二至四年便要增選一批。并將通過建立學部委員制度逐步向院士制度過渡。我們現(xiàn)在先要討論的是,由社科院來設立學部委員合不合適,它具不具備必要的資格和條件。
    社科院設立學部委員無疑是模仿了現(xiàn)實的做法和歷史上的做法。現(xiàn)實的情況是,中國科學院有院士,分屬六個學部;中國工程院有院士,分屬九個學部。歷史上,中國科學院有學部委員,分屬五個學部。其中一個是哲學社會科學部(限1955-1965)。不管是歷史上的學部委員也好還是今天的兩院院士也好,他們均是所在學科領域最優(yōu)秀的專家學者(不排除有極個別的例外)。但歷史上的學部委員并不僅僅出自甚至不主要出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現(xiàn)實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也不僅僅出自甚至不主要出自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中科院現(xiàn)共有120多個研究所,七萬多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例如,今天中科院院士中的約4/5便出自中科院以外的系統(tǒng)、單位。中國工程院并非一個實體,而僅僅是個協(xié)調(diào)管理機構,故今天的工程院院士全部出自工程院以外的單位(個別科學家當選為工程院院士以后又提到工程院去但任院長副院長者除外)。所以,由社科院選出的學部委員充其量只是中國社科院內(nèi)部三十多個研究所4000來人(不含離退休者;4000多人中還有后勤行政圖情保衛(wèi)等人員1000來人)中的成就最大造詣最深的專家學者,遠非中國社科界成就最大造詣最深的專家學者。
    在當今的中國社科界,事實上形成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六大方面軍,即一、社科院系統(tǒng),包括中央的中國社科院,地方的省社科院,基層的地市州社科所;二、高校系統(tǒng),包括各名牌大學、重點大學、一般大學和大專。三、黨校系統(tǒng),包括中央黨校、省委黨校、地市州黨校等。四、出版新聞宣傳系統(tǒng),包括各學術期刊的編輯,各出版社的編輯,各級各類各種新聞單位(報紙、電臺、電視臺、通訊社)的記者編輯等,中央、省、地市州宣傳部的干部們。五、軍隊系統(tǒng)。六、散布在以上五大系統(tǒng)以外的社科研究人員,如中央各部委總局及系統(tǒng)所屬社科類研究所,各省屬社科類研究所及其研究人員,律師法官等,各級黨委政府政策研究室的人員,企業(yè)中的社科研究者,科技界中的社科研究者,其他人員等。在以上六大系統(tǒng)中,前兩大系統(tǒng)的成果最多,影響最大。當然,在前兩大系統(tǒng)中,一般說來,中國社科院、省社科院,各名牌大學、重點大學的成果更多,影響更大,水平更高(不排除有例外)。而中國社科院只是社科院系統(tǒng)這個方面軍中的一支主力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社科院則是這個方面軍的另一支主力軍,各地市州社科研究所則是這個方面軍的地方軍輔助軍。所以,中國社科院的研究成果,所創(chuàng)造的社科思想理論學術價值只占全國的十幾分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最頂尖的社會科學家并不都在社科院甚至不主要在社科院。中國現(xiàn)今的社科工作者按成就和造詣已大致形成了六個層次,即初級職稱者,中級職稱者,副高級職稱者,正高級職稱者,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委學科評審組成員、一級學科的全國學會的會長副會長(或理事長副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不是某一級職稱。但在有博士點的單位(如所、院系、研究室、教研室等),一般說來,博士生導師就比同單位非博導的教授研究員等成就大一些(當然也有少數(shù)例外),F(xiàn)今博士點不僅在名牌大學、重點大學日益增多,在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個別省社科院、少數(shù)一般大學也漸漸增多。不光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的數(shù)量和分布也在增多和擴展。上述單位和系統(tǒng)也都有了數(shù)量不一的流動站。所以,有沒有點、站實際上是衡量一個單位學術水平的尺度之一。在有點、站的情況下,是不是博導實際上也是評判一個學者成就大小的標準之一(再強調(diào)一下,僅僅是之一)。后三個職位的擔任者也不是某一級職稱,但擔任了上述三個職位或上述三個職位之一的博導,其成就大體說來就比一般的博導大一些(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都不排除有例外)。而擔任了上述三個職位、或上述三個職位之一的中國當今的社會科學家并不都在社科院甚至不主要在社科院。以我較為熟悉的史學界為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委歷史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史學會的會長副會長(甚至包括理事)中的大多數(shù)便不是社科院的研究員,而是名牌大學重點大學的教授、博導等。所以,由社科院選出的由社科院的研究員組成的社科院學部委員并不能代表中國社科界的最高水平最高聲譽(就算選舉十分公正)。
     或許有人會說,社科院選舉社科院的學部委員管(關)你啥事,與你何干。但我認為,那樣做一是擅用了屬于全國社科界幾十萬學者的共同的歷史遺產(chǎn),即原中國科學院哲社部學部委員的歷史遺產(chǎn),擅用了屬于全國知識界的上千萬學者的共同的科學技術學術文化資源,即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及院士、中國工程院的學部及院士的學術資源。二是那樣做會誤導輿論誤導群眾,誤以為中國社科院的學部委員是中國社科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實際上有些報刊的報道已經(jīng)有誤導了)。
    所以我認為,如果要評社會科學的學部委員,那也不應由社科院在社科院內(nèi)部評,而應由中宣部、人事部在全國的社科界人士中評選,把全國最拔尖最優(yōu)秀的社會科學家評選出來。從而施行正確的輿論引導。至于社科院想把本院內(nèi)特別出類拔萃的研究員、博導、社會科學家遴選出來,讓他們組成一個團體,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臺,發(fā)揮積極作用,那么,選幾十人出來組成一個學術委員會即可。下面再按目前所報道的設幾個學科組或分委員會。入選者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或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或社科院學術委員會某某學科組(或分委員會)委員,等等。那樣的話,就沒有擅用歷史遺產(chǎn)和公共資源,就不會引起誤導,也就不管(關)旁人的事,我們也就不會置喙了。

三、 這學部委員≠那學部委員

可在一片疑惑聲中,從在職在崗的學者中遴選出的首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47人的名單和從已離退休的該院學者中遴選出的首批95人的“榮譽學部委員”名單還是公布了。被一些文科專家學者呼吁經(jīng)年的社會科學學部委員(院士)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了?戳诉@兩則消息和這兩份名單,不由的“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對于這47位和95位專家學者的造詣成就本文不予置評我也無力置評。而只想闡述:這學部委員≠那學部委員!斑@”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那”首先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為現(xiàn)今的中科院士是按學科專業(yè)納入六個學部的,工程院士是納入九個學部的!澳恰钡诙1980至1994年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那”第三指1955年至1965年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6年至1979年中科院學部和學部委員停止活動)。

這不等于首先是指含義不同。關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含義,1980年恢復學部和學部委員以來國家的正式定位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從1994年設立時起),是國家設立的自然科學技術、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具有崇高的榮譽和學術上的權威性,代表著我國自然科學技術隊伍、工程科學技術隊伍的水平和聲譽(新華社電訊稿)——這是國家對兩院院士的標準定義和正式評價。而新評選出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能否仿此定義,也定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是國家設立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具有崇高的榮譽和學術上的權威性,代表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隊伍的水平和聲譽”呢?不能。因為它不是國家設立的,而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這個部省級單位自己設立的;它也不是中國社科界的最高學術稱號,而只是中國社科院這個單位內(nèi)的最高學術稱號;它也不能代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隊伍的水平和聲譽,而只是代表中國社科院內(nèi)部社會科學隊伍的水平和聲譽。橫觀兩院院士縱覽歷史上的哲社部學部委員,他們都是從全國各界各行各業(yè)的科學家、發(fā)明家、工程家、社會科學家中遴選出來的佼佼者。明乎此,便就明白這學部委員≠那學部委員,或者說得直白一點,便就是不如了。所以,在新聞報道中提醒媒體不要出現(xiàn)“三院院士”的提法,如“與會者中有三院院士多少人”,而應該說明與會者中有科學院士多少人,工程院士多少人,社科院學部委員多少人。避免輿論誤導。因為社科院學部委員是不能和兩院院士相提并論的。

如前所述,中國今天的社會科學研究隊伍事實上已形成了六大方面軍。由此可見,只由其中一個方面軍中的一支主力軍(還不包括地方社科院)選出的“這”學部委員自然不等于“那”學部委員了。選了就選了唄。姑妄選之,姑妄觀之。余性好奇,不知中國軍事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畫院、中央體育科學研究院這些既頂著“中國”或“中央”的頭,又尾隨著一個“院”的單位是否不甘示弱也選出自己的“學部委員”來?不知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社科院是否也選出自己的學部委員來?我們拭目以待。

四、應當設立高校系統(tǒng)的社科學部委員

鑒于中國社科院已擅用了屬于全國社科界共同的歷史遺產(chǎn)原“中國科學院哲社部學部委員”,擅用了屬于全國學術界知識界共同的學術文化資源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和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的學部和院士,擅用了這些設置、稱謂和名號,打破了平衡,搶先注冊,開啟了競賽。作為這些歷史遺產(chǎn)和文化資源的正宗繼承者保有者開發(fā)者之一,中國高校便也理應設置自己的學部和學部委員。以利于發(fā)展和繁榮社會科學,發(fā)展高等文科教育、褒獎做出了杰出貢獻的高校內(nèi)的社會科學家、文科學術大師;以便于穩(wěn)定人心,匡正視聽。

應該適時在教育部設立社會科學委員會,下設若干個學部。我認為可設語言文學部(含新聞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歷史學部(含考古文博)、哲學部(含宗教學)、經(jīng)濟學部、法學部(含政治學、民族學、社會學)、外國語言文學部(含外國問題、國際關系)、管理學部、教育學部、藝術學部、體育學部共十個學部(我認為除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之外的學科都屬文科,包括軍事學。但軍事指揮院校均不歸教育部管,軍事技術院校自有力學工學醫(yī)學農(nóng)學,故不設軍事學部)。由于高校文科教師的數(shù)量是中國社科院研究人員的約一百倍(在崗在職的社科院研究人員約3000人,在崗在職的高校文科教師約30萬人),是社科研究六大方面軍中最龐大最重要的加強方面軍,故教育部社科學部委員的數(shù)量理應大大超過社科院的學部委員。不過,由于大專的文科教師水平相對較低,研究成果較少;一般院校的文科教師因本科教學任務重,其研究成果不多(自然有例外的突出的),所以,我們不必超出100倍,我看超出十倍或九倍即可。即從在職在崗的教師中選出首批470位教育部文科學部委員,在離退休的教師中選出950位榮譽學部委員。將來的增選視社科院學部委員的增選情況而定,原則是其總量相當于它的十倍。

教育部文科學部委員的全稱可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初步的簡稱為“教育部文科學部委員”,進一步的簡稱為“教育部學部委員”,最后的簡稱為“學部委員”。

教育部文科學部委員的遴選的標準應是以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為主,兼顧其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指導情況;兼顧學科特點研究方向隊伍發(fā)展,兼顧地區(qū)(如東部、中部、西部等)。對雙肩挑的干部和學者(指既是文科教授博導等,又是正處副處級干部,或又是正校副校正司副司級干部,或又是正部副部級干部),在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同等的前提下也可照顧一點。但和普通學部委員差距明顯的便不能上。

教育部文科學部委員的產(chǎn)生程序可以是這樣:一、由文科教授、研究員們按所屬一級學科自由申報(已有博士點的學科專業(yè)方向申報者應已是博士生導師,沒有博士點的學科專業(yè)方向則已是正高職稱者即可)。已離退休的申報榮譽學部委員。榮譽學部委員也可采取申報與推薦相結合的方式產(chǎn)生。二、申報者較多的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可先由所在院系所篩選一下,表明同意還是不同意;再由學校篩選一下,表明同意還是不同意。申報者較少的一般大學和大專,可由學校直接篩選。學校通過者便上報教育部。三、教育部對報送上來的申報者先搞一級學科的同行專家雙向匿名通訊評審,篩選一次。四、再搞領導和同行專家分組開會評審。搞這一步時,應該實行回避制,即申報者不得當評委,評委不得申報。五、通過者在報上和網(wǎng)上公示三個月。對當選者的政治態(tài)度,研究成果,學術水平,學風作風有異議者,可具名向教育部反映,由教育部核實,做出決定。六、公示期滿后,由教育部發(fā)文,正式確認教育部文科學部委員和榮譽學部委員的入選者。其享受的待遇可參照社科院給予的社科院學部委員的待遇給予。

將來增選,則可視社科院的增選情況而定。

遴選教育部社科學部委員是件重大而嚴肅的事情,需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把這件事做好。

古人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今人曰,與時俱進,乘勢而上。我們可以借設立和遴選教育部文科學部委員這個契機,把中國高等院校的文科科研和教學提升上一個臺階。

(作者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成都,610064)

[1]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