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主編、副主編或參編書籍10余部,發(fā)表論(譯)文100余篇。
出版專著:
1、《植病流行學》(馬占鴻 主編) 科學出版社 2010
2、《植物病理學》(GEORGE N.AGRIOS 著,沈崇堯 主譯,馬占鴻 參譯)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9
3、《農(nóng)業(yè)生物安全概論》( 馬占鴻 主編)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9
4、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Yong Luo, Zhonghua Ma, Zhanhong Ma, China Agricultual University Press.2007
5、《植物病理學導論》(劉大群 董金皋 主編,馬占鴻 副主編), 科學出版社 2007
6、《植物病理學導論》(理查德 N.斯特蘭奇 著,彭友良 等譯,馬占鴻參譯),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7
7、《普通植物病理學》(謝聯(lián)輝 主編,馬占鴻 副主編) 科學出版社 2006
8、《宏觀植物病理學》(曾士邁 主編,馬占鴻任 編委),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05
9、《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第五卷)(馬占鴻 吳元華 鄭建秋 簡桂良 主編)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03
10、《植物病理學實驗指導》(馬占鴻 編)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2001
11、《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馬占鴻 周雪平 主編) 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出版社 2001
發(fā)表英文論文:
1. Wang, H., Yang, X. B., and Ma, Z. 2010. Long-distance spore transport of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from Sichuan, Yunnan, and Guizhou in southwestern China. Plant Dis. 94:873-880.
2.Xiufeng Liu, Chong Huang, Zhenyu Sun, Juanjuan Pan, Jiahui Yan, Y. Luo; Zhanhong Ma. 2011.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by using AFLP.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29:43-55.
3. Z.H.Ma, S.D.Shi, H.G.Wang, Y.Y.Jiang, and Z.H.Zhao, Climate-based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oversummering and overwintering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in China with GIS and Geostatistics. In Proceeding: 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 Landerneau, France, April 11th-15th, 2005.
4. Wang Hai-guang, MA Zhan-hong, Detection of SCMV-MDB in Single Corn Seed,In Proceeding: XVTH Inte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Beijing, China May 11-15,2004
5. ZHANG Zhen-duo, MA Zhan-hong, WANG Ying-xue, X.B.YANG, G.L.Hartman, M.R. Miles and R D. Frederick,2004,Screening soybean germplasm against Soybean Rust in China,In Proceeding: XVTH Inte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Beijing, China May 11-15,2004
6. M.R.Miles, W.Morel, J.T.Yorinori, Z.H.Ma, S.Poonpogul, G.L.Hartman, and R.D.Frederick, 2004, Preliminary report of Asian soybean rust reaction on soybean accessions planted in Brazil, China, Paraguay and Thailand with seedling reactions from greenhouse scree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bstracts of contributed papers and posters. VII World Soybean Research Conference, IV International Soybe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 III Brazilian Soybean Congress, February 29 to March 5, 2004. Foz do Iguassu, PR, Brazil. p162
7. F.Feng, Z.H.Ma and H.G.Wang, 2004,Soybean diseases report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VII World Soybean Research Conference, IV International Soybe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Conference, III Brazilian Soybean Congress, February 29 to March 5, 2004. Foz do Iguassu, PR, Brazil. pp 331-334 (SCI)
8. Z.H. Ma, Z. D. Zhang, Y. X. Wang and X.B.Yang,2004,Cylindrocladium crotalariae causing red crown rot of soybean in China,Plant Pathology,53:537 (SCI)
發(fā)表中文期刊論文:
[1]李磊福, 孫秋玉, 呂娟娟, 張克瑜, 高建孟, 董佳玉, 孫志強, 馬占鴻. 玉米南方銹病鑒別寄主篩選及其在病菌致病型研究中的應(yīng)用[J]. 植物病理學報, 2024, 54 (03): 607-616.
[2]鞏文峰, 魏麗萍, 杜娟, 王澤瑩, 馬占鴻. 西藏青稞根際細菌群落結(jié)構(gòu)及多樣性[J]. 微生物學報, 2023, 63 (10): 4034-4050.
[3]周聰穎, 呂璇, 鄧杰, 趙寶強, 高圖強, 姚強, 馬占鴻. 青海省東部地區(qū)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J]. 植物病理學報, 2023, 53 (05): 922-933.
[4]張克瑜, 李磊福, 谷醫(yī)林, 孫秋玉, 馬占鴻. 多堆柄銹菌潛育期侵染量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體系的建立[J]. 植物保護學報, 2022, 49 (03): 832-839.
[5]江冰冰, 王翠翠, 郭存武, 汪金蓉, 李輝, 馬占鴻. 云南省小麥條銹菌不同地理亞群體的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22, 49 (02): 471-485.
[6]馬占鴻, 孫秋玉, 李磊福, 張克瑜, 高建孟, 董佳玉. 我國玉米南方銹病研究進展[J]. 植物保護學報, 2022, 49 (01): 276-282.
[7]劉琦, 陳利, 曾明昊, 艾尼賽·賽米, 馬澤宇, 馬占鴻. 新疆伊犁州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鑒定及毒性分析[J]. 植物保護, 2022, 48 (05): 314-319+340.
[8]黃莉群, 張克瑜, 李磊福, 董佳玉, 孫秋玉, 鄧杰, 馬占鴻. 玉米南方銹菌在玉米品種上的相對寄生適合度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21, 26 (11): 1-9.
[9]黃莉群, 馬玥, 戚新蕾, 孫秋玉, 董佳玉, 李冠甲, 馬占鴻. 玉米品種對不同地區(qū)玉米南方銹菌的抗性評價[J]. 作物雜志, 2021, (06): 205-210.
[10]楊璐嘉, 初炳瑤, 鄧杰, 何少清, 張怡, 馬占鴻. 寧夏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型鑒定及葡萄品種抗性評價[J]. 植物保護學報, 2020, 47 (06): 1321-1332.
[11]黃莉群, 張克瑜, 董佳玉, 孫秋玉, 李磊福, 馬占鴻. 玉米南方銹病菌和普通銹病菌的快速區(qū)分方法[J]. 植物保護學報, 2020, 47 (06): 1385-1386.
[12]王翠翠, 李磊福, 駱勇, 吳波明, 李輝, 馬占鴻. 甘肅省甘谷縣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20, 47 (03): 546-552.
[13]初炳瑤, 陳法軍, 馬占鴻. 農(nóng)業(yè)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方法與原理[J]. 應(yīng)用昆蟲學報, 2020, 57 (01): 28-40.
[14]鄧杰, 王煒哲, 楊璐嘉, 馬占鴻. 寧夏設(shè)施番茄病毒病病原鑒定[J]. 植物病理學報, 2020, 50 (04): 494-498.
[15]李雪華, 張克瑜, 李磊福, 張書銘, 駱勇, 馬占鴻. 多堆柄銹菌孢子數(shù)量與病情以及氣象因素的相關(guān)性分析[J]. 植物病理學報, 2019, 49 (03): 362-369.
[16]孔前前, 阮柳, 劉東霞, 劉振宇, 張雨竹, 秦豐, 袁軍海, 馬占鴻, 王海光. 河北苜蓿鐮孢菌根腐病病原生物學特性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8, 23 (08): 59-76.
[17]陳兵, 王剛, 劉景德, 馬占鴻, 王靜, 李天南. 高光譜的病害棉葉光合參數(shù)提取[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8, 38 (06): 1834-1838.
[18]孔前前, 秦豐, 張雨竹, 馬占鴻, 劉志龍, 王海光. 苜蓿鐮孢菌根腐病病原致病性和毒素化學型測定[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8, 23 (05): 74-85.
[19]趙琦, 李冠甲, 劉朝暉, 馬占鴻. 開封地區(qū)昆蟲群落的研究初報[J]. 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 2018, (03): 127-129.
[20]李冠甲, 劉朝暉, 趙琦, 馬占鴻. 黃板在小麥蚜蟲防控中的作用[J]. 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 2018, (03): 64-66.
[21]冷偉鋒, 馬占鴻. 基于熱紅外遙感的小麥條銹病菌越夏區(qū)精準勘界[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18-123.
[22]王曉晶, 馬占鴻, 姜玉英, 劉萬才, 曾娟, 王海光. 基于2002—2012年氣象數(shù)據(jù)的中國小麥條銹病菌越夏區(qū)劃[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24-137.
[23]劉琦, 谷醫(yī)林, 王翠翠, 王睿, 李薇, 馬占鴻.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小麥條銹病潛育期冠層高光譜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38-145.
[24]劉琦, 李薇, 王翠翠, 谷醫(yī)林, 王睿, 馬占鴻. 基于Logistic、IBk以及Randomcommittee方法的條銹病潛育期小麥冠層光譜的定性識別[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46-152.
[25]劉琦, 王翠翠, 王睿, 谷醫(yī)林, 李薇, 馬占鴻. 潛育期小麥條銹菌的高光譜定性識別[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53-160.
[26]谷醫(yī)林, 王翠翠, 初炳瑤, 駱勇, 馬占鴻. 甘谷縣春季空氣中小麥條銹菌孢子動態(tài)的監(jiān)測及其與氣象因素的相關(guān)性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61-166.
[27]鞏文峰, 帥玉婷, 馬占鴻. 林芝地區(qū)小麥條銹菌與氣象因子的關(guān)系及流行動態(tài)模型的構(gòu)建[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67-172.
[28]王樹和, 孫佩璐, 周文楠, 劉婷, 馬占鴻. 模擬酸雨對小麥條銹病流行學組分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73-180.
[29]初炳瑤, 谷醫(yī)林, 王翠翠, 王樹和, 王世維, 馬占鴻. 四川省100個小麥品種(系)抗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鑒定[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83-184.
[30]谷醫(yī)林, 王翠翠, 初炳瑤, 李磊福, 駱勇, 馬占鴻. 甘谷縣小麥條銹菌小范圍傳播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85-186.
[31]馬占鴻. 中國小麥條銹病研究與防控[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6.
[32]王樹和, 初炳瑤, 龔凱悅, 王世維, 駱勇, 馬占鴻. 小麥條銹病菌致病類型G22-83及流行小種CYR32和CYR33在四川省小麥品種(系)上寄生適合度的測定及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18, 45 (01): 109-117.
[33]李磊福, 孫秋玉, 史娟, 馬占鴻. 寧夏溫室瓜菜白粉病菌鑒定及病害流行預測模型構(gòu)建[J]. 植物保護學報, 2017, 44 (05): 788-795.
[34]秦豐, 劉東霞, 孫炳達, 阮柳, 馬占鴻, 王海光. 基于深度學習和支持向量機的4種苜蓿葉部病害圖像識別[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7, 22 (07): 123-133.
[35]袁文婭, 孫振宇, 梁丹, 時曉偉, 陳靜, 張梅茹, 馬占鴻, 劉秀峰. 貴州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J]. 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17, 49 (06): 95-100.
[36]王樹和, 龔凱悅, 初炳瑤, 孫秋玉, 駱勇, 馬占鴻. 四川省100個小麥品種(系)抗條銹病基因的分子檢測[J]. 植物病理學報, 2018, 48 (02): 195-206.
[37]趙琦, 劉朝暉, 李冠甲, 王睿, 李自超, 趙國建, 馬占鴻. 旱稻田雜草發(fā)生特點及其土壤處理技術(shù)研究[J]. 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 2017, (01): 125-129.
[38]徐曉丹, 范潔茹, 周益林, 馬占鴻. 小麥農(nóng)家種紅禿頭和霸王鞭的抗白粉病基因分析及染色體定位[J]. 植物病理學報, 2017, 47 (04): 523-531.
[39]初炳瑤, 龔凱悅, 谷醫(yī)林, 王翠翠, 潘陽, 駱勇, 馬占鴻. 應(yīng)用real-time PCR評價三種殺菌劑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治效果[J]. 植物病理學報, 2017, 47 (04): 532-540.
[40]秦豐, 劉東霞, 孫炳達, 阮柳, 馬占鴻, 王海光. 基于圖像處理技術(shù)的四種苜蓿葉部病害的識別[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6, 21 (10): 65-75.
[41]潘陽, 谷醫(yī)林, 駱勇, 馬占鴻, 黃朝炎, 石磊, 余小清. 襄陽地區(qū)小麥條銹菌越冬潛伏菌源量與病情的關(guān)系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2016, 46 (05): 679-685.
[42]劉秀峰, 袁文婭, 梁丹, 時曉偉, 馬占鴻. 小麥條銹菌滇黔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J].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6, 31 (05): 779-784.
[43]王睿, 劉金平, 溫麗, 王海光, 李冠甲, 趙琦, 劉朝暉, 馬占鴻. 不同濃度混合菌種對小麥銹病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 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 2016, (09): 142-144.
[44]潘陽, 谷醫(yī)林, 駱勇, 馬占鴻. 雙重real-time PCR定量測定小麥條銹菌潛伏侵染方法的建立與應(yīng)用[J]. 植物病理學報, 2016, 46 (04): 485-491.
[45]劉婷婷, 谷醫(yī)林, 楊鐵順, 柯盛發(fā), 趙亮, 馬占鴻. 口紅吊蘭菌核病病原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16, 43 (04): 573-579.
[46]阮柳, 馬占鴻, 劉振宇, 秦豐, 王海光. 苜蓿根腐病的病原分離、鑒定與殺菌劑毒力測定[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6, 21 (06): 56-67.
[47]王海光, 趙志偉, 馬占鴻. 《普通植物病理學》試題庫和考試管理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J].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6, (09): 77-80.
[48]張玉萍, 馬占鴻. 基于遙感技術(shù)的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麥條銹病病情反演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6, 21 (04): 42-51.
[49]張玉萍, 馬占鴻. 不同施氮量下小麥遙感估產(chǎn)模型構(gòu)建[J]. 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 2015, 31 (06): 1325-1329.
[50]唐秀麗, 范潔茹, 周益林, 馬占鴻, 鄒亞飛, 段霞瑜. 小麥白粉菌分生孢子離體后存活時間與溫度的定量關(guān)系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2015, 45 (06): 670-674.
[51]楊雪, 丁小蘭, 何增磊, 馬占鴻. 玉米南方銹病發(fā)生溫度范圍測定[J]. 植物保護, 2015, 41 (05): 145-147+150.
[52]冷偉鋒, 馬占鴻. 小麥條銹病移動端監(jiān)測平臺的構(gòu)建[J]. 中國植保導刊, 2015, 35 (05): 46-49+84.
[53]李勇, 谷醫(yī)林, 吳波明, 金社林, 曹世勤, 王曉明, 孫振宇, 駱勇, 馬占鴻. 小麥條銹病菌和白粉病菌多重TaqMan 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J]. 植物病理學報, 2015, 45 (02): 205-210.
[54]王海光, 馬占鴻. 緊跟學科發(fā)展 促進《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內(nèi)容更新[J]. 教育教學論壇, 2015, (12): 90-92.
[55]李小龍, 秦豐, 趙龍蓮, 李軍會, 馬占鴻, 王海光. 近紅外光譜技術(shù)的小麥條銹病嚴重度分級識別[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5, 35 (02): 367-371.
[56]張玉萍, 馬占鴻. 氮素和小麥條銹病脅迫下小麥高光譜遙感估產(chǎn)模型研究[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4, 30 (36): 133-140.
[57]李小龍, 王庫, 馬占鴻, 王海光. 基于熱紅外成像技術(shù)的小麥病害早期檢測[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14, 30 (18): 183-189.
[58]丁小蘭, 趙竹, 馬占鴻, 張永江, 何增磊, 李明福. 馬鈴薯帚頂病毒RT-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J]. 植物檢疫, 2014, 28 (05): 59-64.
[59]李小龍, 馬占鴻, 趙龍蓮, 李軍會, 王海光. 基于近紅外光譜技術(shù)的小麥條銹病菌潛伏侵染的檢測[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4, 34 (07): 1853-1858.
[60]李小龍, 馬占鴻, 趙龍蓮, 李軍會, 王海光. 近紅外光譜技術(shù)在小麥條銹病菌和葉銹病菌定性識別和定量測定中的應(yīng)用[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4, 34 (03): 643-647.
[61]冷偉鋒, 楊雪, 劉琦, 劉利, 王海光, 馬占鴻. 基于ASSESS圖像處理軟件的植物病害評估[J]. 中國植保導刊, 2014, 34 (02): 10-12+81.
[62]張玉萍, 李桂芝, 王海光, 冷偉鋒, 馬占鴻. 不同氮素量與小麥條銹病條件下小麥生理及冠層光譜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 2014, 34 (01): 18-23.
[63]陳萬權(quán), 康振生, 馬占鴻, 徐世昌, 金社林, 姜玉英. 中國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理論與實踐[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3, 46 (20): 4254-4262.
[64]李小龍, 馬占鴻, 趙龍蓮, 李軍會, 王海光. 基于近紅外光譜技術(shù)的小麥條銹病和葉銹病的早期診斷[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3, 33 (10): 2661-2665.
[65]鞏文峰, 宛瓊, 馬占鴻. 小麥條銹菌4個流行小種的AFLP指紋分析及與小種毒性相關(guān)性的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3, 18 (04): 7-12.
[66]李小龍, 馬占鴻, 孫振宇, 王海光. 基于圖像處理的小麥條銹病菌夏孢子模擬捕捉的自動計數(shù)[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13, 29 (02): 199-206+302.
[67]冷偉鋒, 李桂芝, 馬占鴻. 我國玉米銹病分布與分子檢測[J]. 中國植保導刊, 2012, 32 (12): 18-21.
[68]李冠林, 馬占鴻, 王海光. 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小麥條銹病和葉銹病圖像識別[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2, 17 (02): 72-79.
[69]冷偉鋒, 王海光, 胥巖, 馬占鴻. 無人機遙感監(jiān)測小麥條銹病初探[J]. 植物病理學報, 2012, 42 (02): 202-205.
[70]王爽, 馬占鴻, 王學進, 何志巍, 王海光. 小麥條銹病單葉片光譜和葉綠素含量關(guān)系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2, 17 (01): 60-64.
[71]戈峰, 馬占鴻, 胡瓊波, 羅晶. 全球氣候變化與農(nóng)業(yè)有害生物控制研究進展及熱點——第66期“雙清論壇”綜述[J]. 中國科學基金, 2012, 26 (01): 9-12+16.
[72]閆佳會, 駱勇, 潘娟娟, 王海光, 金社林, 曹世勤, 馬占鴻. 應(yīng)用real-time PCR定量檢測田間小麥條銹菌潛伏侵染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2011, 41 (06): 618-625.
[73]李冠林, 馬占鴻, 王海光. 基于圖像處理的葡萄霜霉病單葉嚴重度自動分級方法[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1, 16 (06): 88-93.
[74]韓國菲, 王海光, 馬占鴻. CO2濃度升高和UV-B輻射增強對小麥條銹病流行組分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44 (20): 4326-4332.
[75]王爽, 馬占鴻, 孫振宇, 黃沖, 王海光, 閆佳會, 梁俊敏. 基于高光譜遙感的小麥條銹病脅迫下的產(chǎn)量損失估計[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1, 27 (21): 253-258.
[76]李冠林, 馬占鴻, 黃沖, 遲永偉, 王海光. 基于Kmeans硬聚類算法的葡萄病害彩色圖像分割方法[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10, 26 (S2): 32-37.
[77]趙磊, 孫振宇, 黃沖, 王爽, 潘娟娟, 王海光, 曹世勤, 馬占鴻. 小麥品種混種對條銹病控制效果及產(chǎn)量影響的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0, 15 (05): 49-54.
[78]王海光, 楊小冰, 馬占鴻. 基于HYSPLIT-4模式的小麥條銹病菌遠程傳播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0, 15 (05): 55-64.
[79]潘娟娟, 駱勇, 黃沖, 孫振宇, 趙磊, 閆佳會, 馬占鴻. 應(yīng)用real-time PCR定量檢測小麥條銹菌潛伏侵染量方法的建立[J]. 植物病理學報, 2010, 40 (05): 504-510.
[80]韓國菲, 王海光, 黃沖, 馬占鴻. CO2濃度升高對小麥條銹病流行組分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 2010, 37 (05): 471-472.
[81]王爽, 黃沖, 孫振宇, 李冠林, 馬占鴻. 基于高光譜遙感估測條銹病下的混種小麥產(chǎn)量分析[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10, 26 (07): 199-204.
[82]任爭毅, 潘娟娟, 顧沛雯, 楊鈞, 蘇寧國, 任愛民, 馬占鴻. 設(shè)施園藝病蟲害遠程診斷與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構(gòu)建[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0, 19 (03): 62-65+162.
[83]劉梅, 黃新, 馬占鴻, 陳洪俊, 李明福. 煙草環(huán)斑病毒的定量檢測技術(shù)研究[J]. 生物技術(shù)通訊, 2010, 21 (01): 73-76.
[84]黃沖, 李明福, 馬占鴻. 基于植物病害傳入風險的種苗引種限量模擬研究[J]. 植物檢疫, 2010, 24 (01): 6-10.
[85]王海光, 馬占鴻. 《植病流行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 中國科技信息, 2010, (01): 257-258.
[86]郭潔濱, 黃沖, 王海光, 孫振宇, 馬占鴻. 基于高光譜遙感技術(shù)的不同小麥品種條銹病病情指數(shù)的反演[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9, 29 (12): 3353-3357.
[87]田永蕾, 劉冬梅, 張永江, 李明福, 馬占鴻. 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北京和山東分離物的生物學測定及其基因組比較[J]. 植物檢疫, 2009, 23 (06): 1-6.
[88]楊紅兵, 周亞明, 劉浩, 杜華, 馬占鴻, 李春, 周立剛. 六種藜科植物提取物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英文)[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 2009, 21 (05): 744-747.
[89]郭潔濱, 黃沖, 王海光, 馬占鴻. 基于SPOT5影像的小麥條銹病遙感監(jiān)測初探[J]. 植物保護學報, 2009, 36 (05): 473-474.
[90]劉浩, 張娜, 陰春暉, 王薊花, 馬占鴻, 周立剛. 兩種測定化合物對真菌菌絲生長抑制活性方法的比較[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 2009, 21 (04): 577-580.
[91]劉梅, 黃新, 馬占鴻, 陳洪俊, 李明福. 應(yīng)用DPO引物檢測馬鈴薯病毒的多重RT-PCR技術(shù)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2009, 39 (04): 431-434.
[92]馮晶, 淦愛華, 徐世昌, 藺瑞明, 王鳳濤, 馬占鴻. 中國小麥條銹菌鑒別寄主南大2419抗條銹性遺傳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9, 14 (03): 42-48.
[93]劉浩, 談滿良, 周立剛, 楊紅兵, 馬占鴻, 王敬國. 博落回、虎杖和黃芩提取物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英文)[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 2009, 21 (03): 400-403+419.
[94]黃沖, 郭潔濱, 孫振宇, 馬占鴻, 劉躍富, 陳倫開. 小麥品種混(間)種對小麥條銹病防治效果和產(chǎn)量影響研究[J]. 植物保護, 2009, 35 (03): 115-117.
[95]王海光, 楊小冰, 馬占鴻. 應(yīng)用HYSPLIT-4模式分析小麥條銹病菌遠程傳播事例[J]. 植物病理學報, 2009, 39 (02): 183-193.
[96]張玉萍, 郭潔濱, 王爽, 王海光, 馬占鴻. 小麥條銹病衛(wèi)星與近地光譜反射率的比較[J]. 植物保護學報, 2009, 36 (02): 119-122.
[97]田永蕾, 張永江, 劉冬梅, 劉梅, 馬占鴻, 李明福, 陳洪俊. 馬鈴薯病毒疫情調(diào)查及馬鈴薯S病毒的檢測鑒定[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09, 37 (03): 1001-1002.
[98]馮劍, 劉亮, 張貴新, 孫振宇, 馬占鴻, 王海光, 姚建鋒. 同軸介質(zhì)阻擋放電初步處理糧菌的研究[J]. 高電壓技術(shù), 2008, (08): 1677-1681.
[99]李晶, 韓國菲, 馬占鴻. UV-B輻射增強對小麥條銹病影響的初步探討[J]. 植物保護, 2008, (03): 82-85.
[100]李寅菲, 李克昌, 黃文廣, 黃波, 馬占鴻. 寧夏草原首次大面積發(fā)生菟絲子危害[J]. 植物保護, 2008, (03): 151-153.
[101]孫振宇, 馬占鴻, 王海光, 劉亮, 馮劍, 張貴新. 等離子體對小麥矮腥黑粉菌處理效果的掃描電鏡觀察[J]. 植物病理學報, 2008, (02): 208-210.
[102]淦愛華, 藺瑞明, 徐世昌, 萬安民, 馬占鴻. 中國小麥條銹菌鑒別寄主豐產(chǎn)3號抗條銹性遺傳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06, (04): 369-373.
[103]吳興海, 梁成珠, 陳長法, 魏曉棠, 馬占鴻, 黃沖. 生物信息學在出入境檢疫中的應(yīng)用[J]. 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 2006, (04): 248-250.
[104]陳剛, 王海光, 馬占鴻. 利用判別分析方法預測小麥條銹病[J]. 植物保護, 2006, (04): 24-27.
[105]王明紅, 金曉華, 劉芊, 馬占鴻. 北京市農(nóng)作物重大病蟲害遠程預警信息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及應(yīng)用[J]. 中國植保導刊, 2006, (07): 5-8.
[106]陳剛, 王海光, 張錄達, 王滔, 馬占鴻. 小麥條銹病區(qū)域流行相關(guān)性研究初報[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06, (07): 415-420.
[107]郝建雄, 李里特, 馬占鴻, 程永強, 蔡成靜, 劉海杰. 電生功能水防治小麥條銹病試驗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 2006, (06): 21-23.
[108]馬占鴻,石守定,王海光,張美榮. 我國小麥條銹病菌既越冬又越夏地區(qū)的氣候區(qū)劃[J].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S1): 11-13.
[109]蔡成靜,王海光,安虎,史延春,黃文江,馬占鴻. 小麥條銹病高光譜遙感監(jiān)測技術(shù)研究[J].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S1): 31-36.
[110]王明紅, 馬占鴻, 金曉華, 劉芊, 孫少炯. 北京市農(nóng)作物病蟲害遠程預警信息系統(tǒng)構(gòu)建[J]. 植物病理學報, 2005, (S1): 67-70.
[111]安虎,王海光,劉榮英,蔡成靜,馬占鴻. 小麥條銹病單片病葉特征光譜的初步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 2005, (11): 8-11.
[112]張振鐸,馬占鴻,楊小冰,王應(yīng)學,陳杰. 大豆銹病越冬區(qū)氣候區(qū)劃研究[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2005, (03): 49-53.
[113]王海光,;墼,馬占鴻,劉亮,張貴新. 小麥矮腥黑穗病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導報, 2005, (04): 21-27.
[114]馬占鴻. 基于GIS的中國小麥條銹病菌越夏區(qū)氣候區(qū)劃[J]. 中國植保導刊, 2005, (03): 24.
[115]馬占鴻. 美國發(fā)現(xiàn)大豆銹病對我國大豆進口的影響及對策[J]. 中國植保導刊, 2005, (02): 10-13+9.
[116]石守定, 馬占鴻, 王海光, 趙中華, 姜玉英. 應(yīng)用GIS和地統(tǒng)計學研究小麥條銹病菌越冬范圍[J]. 植物保護學報, 2005, (01): 29-32.
[117]王海光,馬占鴻. 玉米矮花葉病預測預報研究[J]. 玉米科學, 2004, (04): 94-98.
[118]馬占鴻,石守定,姜玉英,趙中華. 基于GIS的中國小麥條銹病菌越夏區(qū)氣候區(qū)劃[J]. 植物病理學報, 2004, (05): 455-462.
[119]王海光,馬占鴻,張美蓉,石守定. 植物病理學研究中的計算機應(yīng)用[J]. 農(nóng)業(yè)網(wǎng)絡(luò)信息, 2004, (10): 31-34.
[120]石守定,馬占鴻,王海光,張衛(wèi)民. 植物病害流行學中的地統(tǒng)計學[J]. 農(nóng)業(yè)網(wǎng)絡(luò)信息, 2004, (05): 7-10+6.
[121]石守定,馬占鴻,王海光,張衛(wèi)民. 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在植物保護領(lǐng)域中的應(yīng)用[J]. 農(nóng)業(yè)網(wǎng)絡(luò)信息, 2004, (03): 7-10.
[122]王海光,馬占鴻. 玉米花粉傳播SCMV的遺傳學鑒定[J]. 作物雜志, 2003, (05): 11-12.
[123]李玉鼎,馬占鴻,李明福.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卷葉病病原鑒定研究[J]. 中外葡萄與葡萄酒, 2003, (04): 15-17.
[124]淦愛華,陳剛,馬占鴻. 淺談信息技術(shù)在植物病理學中的應(yīng)用[J]. 植物保護, 2003, (04): 47-48.
[125]王海光,馬占鴻. 玉米矮花葉病流行學研究進展[J]. 玉米科學, 2003, (02): 89-92+95.
[126]馬占鴻,王海光. 我國玉米矮花葉病流行原因剖析[J]. 中國科學基金, 2002, (01): 46-48.
[127]馬占鴻. 中國如何實現(xiàn)精準農(nóng)業(yè)[J]. 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1, (04): 12-13.
[128]趙楨梅,趙美琦,馬占鴻,曾士邁. 氮肥對水稻品種-稻瘟菌小種相對寄生適合度的影響[J]. 植物病理學報, 2001, (03): 193-198.
[129]馬占鴻,李健強,王慧敏,劉淑平,王琦,鄧毅明. 高等農(nóng)業(yè)院校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體系初步研究[J]. 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 2001, (07): 18-21.
[130]馬占鴻. 第1屆亞洲植物病理學大會[J]. 世界農(nóng)業(yè), 2000, (12): 46.
[131]常勝軍,王錫鋒,李莉,馬占鴻,周廣和. 大麥黃矮病毒GAV株系通讀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00, (04): 38-45.
[132]常勝軍,馬占鴻,王錫鋒,李莉,周廣和. 大麥黃矮病毒GAV株系外殼蛋白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高效表達[J]. 生物工程學報, 2000, (03): 400-402.
[133]杜志強,周廣和,馬占鴻,李莉,王錫鋒,常勝軍. RT-PCR-RFLP在大麥黃矮病毒檢測中的應(yīng)用[J]. 病毒學報, 2000, (01): 83-85.
[134]常勝軍,王錫鋒,馬占鴻,李莉,周廣和. 大麥黃矮病毒GAV株系外殼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 病毒學報, 1999, (04): 368-371.
[135]馬占鴻,常勝軍,周廣和. 應(yīng)用dot-ELISA和RT-PCR法檢測玉米花粉中玉米矮花葉病毒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1999, (03): 247-249.
[136]馬占鴻,李懷方,周廣和. 玉米矮花葉病研究進展與存在問題[J]. 植物保護, 1999, (02): 34-37.
[137]馬占鴻, 周廣和. 玉米種子中矮花葉病毒分布部位的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98, (S1): 27-30.
[138]馬占鴻. 麥二叉蚜與玉米矮花葉病[J]. 山西農(nóng)業(yè), 1998, (11): 31.
[139]馬占鴻. 玉米矮花葉病傳播機制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1998, (03): 65.
[140]史娟,馬占鴻. 木本植物上的一種新病害-臭椿白銹病[J]. 植物保護, 1998, (04): 53.
[141]馬占鴻,李懷方,裘維蕃. 幾種蚜蟲對MDMV傳毒效率及其口針中病毒附著位點(VAS)的免疫熒光標記[J]. 植物病理學報, 1998, (01): 26-29.
[142]馬占鴻, 李懷方, 范在豐, 裘維蕃. 影響麥二叉蚜傳播玉米矮花葉病毒效率的因素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1998, (01): 46-50.
[143]趙美琦,趙楨梅,馬占鴻,曾士邁. 水稻稻瘟病品種-小種組合寄生適合度測定方法的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97, (05): 51-57.
[144]肖悅巖,馬占鴻,孫月海,張美榮,曾士邁. 小麥品種抗條銹菌小種專化性估測方法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1997, (03): 10-17.
[145]馬占鴻,李懷方,襲維蕃,李桂珍,陳柏柱,李濟晨. 玉米種子攜帶MDMV的檢測[J]. 玉米科學, 1997, (02): 72-76.
[146]李桂珍,陳柏柱,李濟宸,梁中海,馬占鴻,李懷方. 種子處理對玉米矮花葉病的防治效果[J]. 植保技術(shù)與推廣, 1997, (03): 2+4+3.
[147]馬占鴻,李懷方,裘維蕃. 玉米矮花葉病毒種子傳毒率檢測[J]. 植物病理學報, 1997, (01): 37.
[148]馬占鴻,肖悅巖,孫月海,趙美琦,曾士邁. 條銹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侵染的小麥不同抗性品種組織病變觀察[J].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97, (01): 102-108.
[149]馬占鴻,肖悅巖,曾士邁. 模糊聚類分析及模式識別在小麥抗條銹性研究中的應(yīng)用[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1995, (06): 5-10.
[150]馬占鴻,趙楨梅,武新. 植物病原真菌三新種[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1-6.
[151]李克昌,武新,馬占鴻. 寧夏牧草病害的病原與分布[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7-12.
[152]馬占鴻,武新. 寧夏部分牧草種子帶菌檢驗初報[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13-15.
[153]趙楨梅,馬占鴻. 牧草病害田間病菌重疊侵染的計算機模擬模型(GDRICM)[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16-22.
[154]馬占鴻,任青峰,武新,李克昌. 寧夏牧草病害動態(tài)監(jiān)控系統(tǒng)管理模式初探[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23-28.
[155]馬占鴻,趙楨梅,任青峰. 黃花棘豆(毒草)的兩種新病害[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29-32.
[156]馬占鴻,武新. 寧夏主要牧草病害的識別及防治[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33-43.
[157]任青峰,馬占鴻,賀達漢,常兆斌. 寧夏彭陽縣白岔生態(tài)村植物病害調(diào)查及防治研究初報[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44-50.
[158]田乃祥,馬占鴻. 寧夏常見植物銹病[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51-56.
[159]武新,馬占鴻. 寧夏草地植物病害名錄[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57-64.
[160]馬占鴻,趙楨梅. 寧夏桑樹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67-71.
[161]武新,馬占鴻. 寧夏牧草病害調(diào)查與防治研究工作總結(jié)[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4, (03): 72-75.
[162]馬占鴻. 寧夏桑樹主要病害及防治[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1993, (05): 16-18.
[163]馬占鴻, 張玉蘭, 毛鳳華. 蘋果腐爛病發(fā)生與藥劑防治試驗示范[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1991, (05): 24-26.
[164]史鎖華 ,唐麗華 ,馬占鴻. 寧夏秋蠶飼養(yǎng)初探[J]. 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 1991, (02): 70-72.
[165]馬占鴻,田乃祥,趙楨梅. 毒草黃花棘豆上新發(fā)現(xiàn)的兩種病害[J]. 植物保護, 1991, (03): 51-52.
[166]馬占鴻, 趙楨梅. 寧夏的果樹病害[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1991, (02): 30-32.
[167]田乃祥,馬占鴻. 胡楊銹病病原與防治對策[J]. 植物保護, 1990, (03): 17-18.
[168]馬占鴻, 杜榮, 汪萬文. 新疆楊銹病的發(fā)生與防治試驗簡報[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1990, (02): 24-25.
[169]ChristineA.Linfield, 馬占鴻. 香石竹蛛網(wǎng)病——進口花卉的一種新病害[J]. 植物檢疫, 1990, (01): 31.
[170]馬占鴻, 田乃祥, 蔣永忠. 寧夏蘋果貯藏期病害調(diào)查報告[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1989, (01): 23-26.
[171]田乃祥,馬占鴻,郭玉琴,劉鮮蘭. 用高脂膜、粉銹寧防治月季白粉病[J]. 森林病蟲通訊, 1988, (04): 24.
[172]田乃祥,馬占鴻,郭玉琴. 粉銹寧、高脂膜混用防治雪里紅白粉病[J]. 植物保護, 1987, (04): 20.
[173]田乃祥, 馬占鴻. 寧夏白粉病初步名錄[J]. 寧夏農(nóng)業(yè)科技, 1986, (05): 37-38.
[174]蔡成靜, 馬占鴻, 王海光, 張玉萍, 黃文江. 小麥條銹病高光譜近地與高空遙感監(jiān)測比較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 2007, (01): 77-82.
[175]王海光, 談孝鳳, 金星, 馮明義, 馬占鴻. 2006年貴州省赫章縣秋季小麥條銹病調(diào)查[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07, (03): 360-364.
[176]劉榮英, 馬占鴻. 基于GM(1,1)組合模型的小麥條銹病預測方法研究[J]. 生物數(shù)學學報, 2007, (02): 343-347.
[177]云曉微, 王海光, 馬占鴻. 利用高空風預測小麥條銹病研究初報[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07, (08): 358-363.
[178]王海光, 馬占鴻, 黃沖. 植物病害管理與生物安全[J]. 植物保護, 2007, (03): 1-7.
[179]王海光, 馬占鴻, 王韜, 蔡成靜, 安虎, 張錄達. 高光譜在小麥條銹病嚴重度分級識別中的應(yīng)用[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7, (09): 1811-1814.
[180]張玉萍, 郭潔濱, 馬占鴻. 小麥條銹病多時相冠層光譜與病情的相關(guān)性[J]. 植物保護學報, 2007, (05): 507-510.
發(fā)表中文會議論文:
[1]馬玥, 高建孟 & 馬占鴻. (2024). 區(qū)分玉米南方銹病和普通銹病的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體系的建立.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98).
[2]呂璇, 蔣佳芮, 藍思淑, 馬玥, 蒙思靜 & 馬占鴻. (2024). 基于重組酶聚合酶擴增技術(shù)(RPA)的小麥條銹菌檢測方法建立.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37).
[3]蒙思靜, 王志芳, 馬玥, Ahsan Abdullah, 馬占鴻 & 李明福. (2024). 三亞南繁基地玉米南方銹病田間病情調(diào)查與分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39).
[4]呂璇,周聰穎,楊秭乾,王志芳,趙寶強,鄧杰... & 馬占鴻. (2023). 基于轉(zhuǎn)錄組學分析不同抗性小麥品種與小麥條銹菌的互作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4).
[5]周聰穎, 呂璇, 孫秋玉, 楊秭乾, 王志芳 & 馬占鴻. (2023). 陜冀魯豫四省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6).
[6]黃莉群,張克瑜,李磊福,孫秋玉,高建孟,董佳玉... & 馬占鴻. (2021). 我國玉米品種對玉米南方銹菌的抗性評價研究. (eds.) 植物病理科技創(chuàng)新與綠色防控——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79).
[7]呂璇, 楊璐嘉, 鄧杰, 孫志強, 張克瑜, 初炳瑤 & 馬占鴻. (2021). 陜鄂豫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 (eds.) 植物病理科技創(chuàng)新與綠色防控——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58).
[8]高建孟, 黃莉群, 董佳玉, 孫秋玉 & 馬占鴻. (2021). 品種混種對玉米南方銹病發(fā)病情況的影響. (eds.) 植物病理科技創(chuàng)新與綠色防控——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597).
[9]孫志強, 董佳玉 & 馬占鴻. (2021). 一種玉米南方銹病生防真菌的開發(fā)研究. (eds.) 植物病理科技創(chuàng)新與綠色防控——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2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602).
[10]馬文龍, 楊秭乾, 馬玥, 戚新蕾 & 馬占鴻. (2021). “植保家”——手機拍照識病蟲App. (eds.) 病蟲防護與生物安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2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24).
[11]江冰冰, 張克瑜, 呂璇, 王翠翠 & 馬占鴻. (2021). 云南省小麥條銹菌地理亞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 (eds.) 病蟲防護與生物安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2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2).
[12]黃莉群,張克瑜,孫秋玉,李磊福,董佳玉,高建孟... & 馬占鴻. (2021). 玉米南方銹菌致病型鑒別寄主體系初步構(gòu)建和鑒定. (eds.) 病蟲防護與生物安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2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3).
[13]董佳玉, 黃莉群 & 馬占鴻. (2021). 玉米南方銹病農(nóng)業(yè)防治措施初探. (eds.) 病蟲防護與生物安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2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79).
[14]王煒哲, 鄧杰, 謝愛婷 & 馬占鴻. (2019). 北京市郊小麥蚜蟲及小麥白粉病的預測預報.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59).
[15]常月 & 馬占鴻. (2019). 植物病蟲害識別方法的優(yōu)化.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4).
[16]何少清, 初炳瑤 & 馬占鴻. (2019). 不同小麥品種混種對小麥條銹菌夏孢子擴散的影響.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3).
[17]張書銘, 何少清 & 馬占鴻. (2019). 基于高光譜遙感技術(shù)的玉米南方銹病監(jiān)測.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58).
[18]鄧杰, 王煒哲, 楊璐嘉 & 馬占鴻. (2019). 番茄褪綠病毒在寧夏地區(qū)的鑒定和CP蛋白原核表達.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74).
[19]常月 & 馬占鴻. (2019). 植物病蟲害自動識別技術(shù)淺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525).
[20]楊璐嘉, 張克瑜, 鄧杰, 劉媛 & 馬占鴻. (2019). 基于通徑分析的寧夏小麥條銹病流行預測模型.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77).
[21]江冰冰, 努爾阿麗耶·麥麥提江, 茍學莉, 王翠翠, 初炳瑤 & 馬占鴻. (2019). 云南省不同小麥品種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78).
[22]初炳瑤, 張書銘, 王翠翠, 江冰冰 & 馬占鴻. (2018). 小麥品種多樣性田間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 (eds.) 綠色植保與鄉(xiāng)村振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1).
[23]江冰冰, 張書銘, 王翠翠, 初炳瑤, 駱勇 & 馬占鴻. (2018). 四川省寧南縣小麥條銹菌季節(jié)亞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 (eds.) 綠色植保與鄉(xiāng)村振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2).
[24]李磊福, 張克瑜, 張書銘, 駱勇 & 馬占鴻. (2018). 玉米南方銹菌的保存方法初探. (eds.) 綠色植保與鄉(xiāng)村振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51).
[25]楊璐嘉, 鄧杰, 姜彩鴿, 宋雙 & 馬占鴻. (2018). 寧夏地區(qū)葡萄霜霉病研究現(xiàn)狀及防治對策. (eds.) 綠色植保與鄉(xiāng)村振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72).
[26]鄧杰, 楊璐嘉, 張書銘, 王雪, 謝愛婷 & 馬占鴻. (2018).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麥蚜蟲預測模型. (eds.) 綠色植保與鄉(xiāng)村振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02).
[27]王翠翠, 江冰冰, 初炳瑤, 李磊福, 張克瑜, 駱勇 & 馬占鴻. (2018). 我國西北與湖北地區(qū)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及傳播關(guān)系.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20).
[28]努爾阿麗耶·麥麥提江, 席昕 & 馬占鴻. (2018). 草莓上一種新的細菌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66).
[29]馬佳瑞 & 馬占鴻. (2018). 我國主栽小麥品種抗條銹病基因的分子檢測.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25).
[30]次仁旺拉 & 馬占鴻. (2018). 玉米南方銹病菌保存方法的探討.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32).
[31]李雅潔 & 馬占鴻. (2018). 四川盆地部分小麥品種上的條銹菌SSR多態(tài)性分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33).
[32]李薇, 劉琦, 秦豐, 谷醫(yī)林 & 馬占鴻. (2017). 小麥條銹病高光譜遙感監(jiān)測與分子檢測相關(guān)研究. (eds.) 綠色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植物保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1).
[33]谷醫(yī)林, 王翠翠, 初炳瑤, 駱勇 & 馬占鴻. (2017). 甘谷縣春季空氣中小麥條銹菌孢子動態(tài)與田間病情及氣象因素的相關(guān)性分析. (eds.) 綠色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植物保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9).
[34]初炳瑤, 李雪華 & 馬占鴻. (2017). 四川省100個小麥品種(系)抗葉銹病鑒定與評價. (eds.) 綠色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植物保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3).
[35]趙琦, 劉朝暉, 李冠甲 & 馬占鴻. (2017). 旋幽夜蛾幼蟲取食量及成蟲羽化節(jié)律的研究. (eds.) 綠色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植物保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03-105).
[36]趙雅瓊, 李婷婷, 馬金星, 金社林, 姚強, 馬占鴻 & 王海光. (2017). 甘青小麥條銹病菌對UV-B敏感性的測定.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26).
[37]王樹和, 初炳瑤 & 馬占鴻. (2017). 四川盆地小麥條銹病菌小種鑒定及其寄生適合度測定.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72).
[38]張克瑜 & 馬占鴻. (2017). 玉米葉片中多堆柄銹菌潛伏侵染的real-time PCR檢測和應(yīng)用.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75).
[39]申兆勐, 鄧杰 & 馬占鴻. (2017). 寧夏銀川設(shè)施大棚蔬菜病毒病檢測.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85).
[40]初炳瑤, 龔凱悅, 谷醫(yī)林, 潘陽 & 馬占鴻. (2016). 三種不同類型殺菌劑防治小麥條銹病效果評價. (eds.) 植?萍紕(chuàng)新與農(nóng)業(yè)精準扶貧——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98).
[41]李薇, 劉琦 & 馬占鴻. (2016). 基于SVM法的小麥條銹病潛育期冠層高光譜識別研究. (eds.) 植?萍紕(chuàng)新與農(nóng)業(yè)精準扶貧——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28).
[42]徐曉丹, 范潔茹, 周益林 & 馬占鴻. (2016). 小麥農(nóng)家種白蚰蜒條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eds.) 植保科技創(chuàng)新與農(nóng)業(yè)精準扶貧——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32).
[43]張克瑜, 孫秋玉, 李磊福, 駱勇 & 馬占鴻. (2016). 應(yīng)用TaqMan Real-time PCR定量檢測玉米多堆柄銹菌潛伏侵染量方法的建立. (eds.) 植?萍紕(chuàng)新與農(nóng)業(yè)精準扶貧——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41).
[44]李磊福, 孫秋玉, 張克瑜, 駱勇 & 馬占鴻. (2016). 我國南方玉米銹病研究進展. (eds.) 植保科技創(chuàng)新與農(nóng)業(yè)精準扶貧——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42).
[45]孔前前, 秦豐, 馬占鴻 & 王海光. (2016). 2015年河北省部分地區(qū)苜蓿根腐病病情調(diào)查和病原鑒定.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8).
[46]王翠翠, 谷醫(yī)林, 駱勇 & 馬占鴻. (2016). 小麥條銹菌在甘肅省不同地區(qū)間的傳播關(guān)系推斷.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71).
[47]趙雅瓊, 谷醫(yī)林, 劉彬彬, 溫麗, 馬占鴻 & 王海光. (2015). 利用Real-time PCR技術(shù)進行小麥條銹病潛育期葉片中菌量變化的監(jiān)測. (eds.) 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十二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編 (pp.88).
[48]龔凱悅, 初炳瑤, 王樹和 & 馬占鴻. (2015). 四川省小麥品種(系)對條銹病抗性評價及抗性基因的分子檢測. (eds.) 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十二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編 (pp.90).
[49]初炳瑤, 龔凱悅, 王樹和 & 馬占鴻. (2015). 應(yīng)用Real-time PCR鑒定四川省小麥品種(系)對小麥條銹菌的抗性差異. (eds.) 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十二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編 (pp.96).
[50]劉彬彬, 趙雅瓊, 溫麗, 馬占鴻 & 王海光. (2015). 連續(xù)多代UV-B照射對小麥條銹病菌致病性的影響. (eds.) 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十二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編 (pp.107).
[51]秦豐, 阮柳, 馬占鴻 & 王海光. (2015). 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苜蓿褐斑病和銹病的圖像識別. (eds.) 病蟲害綠色防控與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65).
[52]劉琦, 秦豐, 谷醫(yī)林, 王慧, 王海光 & 馬占鴻. (2015). 基于DPLS的小麥條銹病潛育期冠層高光譜分析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19).
[53]谷醫(yī)林, 王翠翠, 李磊福, 駱勇 & 馬占鴻. (2015). 應(yīng)用Real-time PCR定量監(jiān)測空氣中小麥條銹菌孢子動態(tài)的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22).
[54]王翠翠, 谷醫(yī)林, 李磊福, 駱勇 & 馬占鴻. (2015). 多重置換擴增法(MDA)用于小麥條銹菌群體SSR分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25).
[55]孫秋玉, 馬占鴻 & 吳波明. (2014). 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期夏孢子飛散動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eds.) 2014年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65).
[56]王樹和 & 馬占鴻. (2014). 小麥條銹菌ISSR-PCR最佳反應(yīng)條件的優(yōu)化及SCAR標記的建立. (eds.) 2014年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66).
[57]劉婷婷 & 馬占鴻. (2014). 口紅吊蘭菌核病病原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分析. (eds.) 2014年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21).
[58]冷偉鋒 & 馬占鴻. (2014). 小麥條銹病移動端信息平臺的構(gòu)建.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68-169).
[59]孫秋玉, 楊建國, 謝愛婷, 吳波明 & 馬占鴻. (2014). 北京市五種農(nóng)作物重大病蟲害預測模型的構(gòu)建與實現(xiàn).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625).
[60]馬占鴻. (2012).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冷涼蔬菜病蟲害無公害防治之我見.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56-58).
[61]王曉晶, 王海光 & 馬占鴻. (2012). 高溫對小麥條銹病菌夏孢子萌發(fā)的影響.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03).
[62]張玉萍 & 馬占鴻. (2011). 小麥條銹病近地與SPOT-2衛(wèi)星光譜相關(guān)性分析. (eds.) 植?萍紕(chuàng)新與病蟲防控專業(yè)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703).
[63]胥巖, 王海光 & 馬占鴻. (2011). 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效果的研究. (eds.) 植?萍紕(chuàng)新與病蟲防控專業(yè)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901).
[64]梁俊敏, 宛瓊, 駱勇 & 馬占鴻. (2011). 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研究進展. (eds.) 植?萍紕(chuàng)新與病蟲防控專業(yè)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90-95).
[65]冷偉鋒, 黃沖, 王海光 & 馬占鴻. (2011). 遙感技術(shù)在我國植物病害監(jiān)測中的應(yīng)用. (eds.) 植?萍紕(chuàng)新與病蟲防控專業(yè)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896).
[66]宛瓊, 梁俊敏, 駱勇, 冷偉峰, 李勇 & 馬占鴻. (2011). 青海海東地區(qū)小麥條銹菌群體遺傳多樣性研究及其與甘肅核心菌源區(qū)的比較.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33).
[67]王海光 & 馬占鴻. (2011). 小麥稈銹病菌Ug99遠程傳播的模擬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80).
[68]梁俊敏, 宛瓊, 李勇, 馬占鴻 & 駱勇. (2011). 小麥條銹菌在甘肅核心越夏區(qū)與其周邊省區(qū)的群體遺傳結(jié)構(gòu)分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184).
[69]黃沖, 孫振宇 & 馬占鴻. (2010). 影響品種混種模式下植物病害流行時空動態(tài)的各因素的隨機模擬分析. (eds.) 第二次全國植物抗病蟲和病害流行與控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pp.10).
[70]劉帆, 黃沖, 杜金璞, 孫振宇, 馬占鴻 & 駱勇. (2010). 小麥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CY32的SSR特異性分析. (eds.) 第二次全國植物抗病蟲和病害流行與控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pp.11).
[71]孫振宇, 王海光, 馬占鴻, 劉亮, 馮劍 & 張貴新. (2010). 利用等離子體對小麥矮腥黑粉菌的殺菌研究. (eds.) 第三屆全國生物入侵大會論文摘要集——“全球變化與生物入侵” (pp.454).
[72]李冠林, 王海光, 黃沖 & 馬占鴻. (2010). 基于圖像處理和圖像識別的植物病害診斷方法初探. (eds.) 公共植保與綠色防控 (pp.818).
[73]王海光 & 馬占鴻. (2010). HYSPLIT——一個可用于研究氣傳植物病原菌遠程傳播的模式.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75).
[74]任爭毅, 李明福, 馬占鴻, 曲偉偉 & 陳洪俊. (2010). 南芥菜花葉病毒風險分析及在我國潛在分布區(qū)預測.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00-401).
[75]劉梅, 劉冬梅, 田永蕾, 馬占鴻 & 李明福. (2010). 扶桑上棉花曲葉病毒的檢測鑒定及生物學危害評估.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89).
[76]韓國菲 & 馬占鴻. (2009). CO2濃度升高對小麥條銹病流行學組分的影響. (eds.) 糧食安全與植保科技創(chuàng)新 (pp.968).
[77]黃沖, 郭潔濱, 孫振宇, 劉躍富 & 馬占鴻. (2009). 小麥品種混種防治條銹病的流行學機理初步研究. (eds.) 糧食安全與植?萍紕(chuàng)新 (pp.970).
[78]潘娟娟, 駱勇 & 馬占鴻. (2009). 小麥受條銹病菌侵染葉片的早期Real-Time PCR檢測方法研究. (eds.) 糧食安全與植?萍紕(chuàng)新 (pp.972).
[79]趙磊, 孫振宇 & 馬占鴻. (2009). 品種多樣性控制小麥條銹病的田間效果觀察. (eds.) 糧食安全與植?萍紕(chuàng)新 (pp.974).
[80]王爽 & 馬占鴻. (2009). 利用高光譜遙感估測條銹病對混種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 (eds.) 糧食安全與植保科技創(chuàng)新 (pp.977).
[81]劉梅, 劉冬梅, 黃新, 馬占鴻 & 李明福. (2009). 實時熒光PCR定量檢測馬鈴薯A病毒. (eds.) 糧食安全與植?萍紕(chuàng)新 (pp.1020).
[82]黃沖, 馬占鴻, 劉躍富, 陳倫開, 任小平 & 何成杰. (2008). 不同抗性小麥品種混(間)種對條銹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eds.) 植物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17-318).
[83]田永蕾, 劉冬梅, 張永江, 劉梅, 雷強, 李明福 & 馬占鴻. (2008). 河北張家口市馬鈴薯S病毒的檢測及鑒定. (eds.) 植物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382).
[84]郭潔濱, 黃沖, 孫振宇 & 馬占鴻. (2008). 利用高光譜遙感技術(shù)估算不同品種小麥條銹病病情指數(shù)的研究. (eds.) 植物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524-526).
[85]任爭毅, 潘娟娟, 孟仿英, 金海萍, 蘇寧國, 任愛民 & 馬占鴻. (2008). 設(shè)施園藝病蟲害自動監(jiān)控及預警系統(tǒng)研究. (eds.) 植物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567-571).
[86]王鵬韜, 楊鐵順, 柯盛發(fā), 趙亮 & 馬占鴻. (2008). 紅掌細菌性葉疫病病原初步鑒定及防治. (eds.) 植物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613-618).
[87]杜金璞, 黃沖, 劉帆, 潘娟娟, 駱勇 & 馬占鴻. (2008). 小麥條銹菌水源11致病類群的AFLP標記.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260-262).
[88]劉帆, 駱勇 & 馬占鴻. (2007). 我國小麥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CY32的SSR標記.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50-51).
[89]黃沖 & 馬占鴻. (2006). 應(yīng)用小麥品種多樣性控制越夏區(qū)小麥條銹病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34).
[90]胥荻, 王海光, 馬占鴻 & 石守定. (2006). 我國小麥條銹病菌越夏區(qū)和越冬區(qū)氣候區(qū)劃——應(yīng)用CLIMEX和氣候相似距方法.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41).
[91]馬占鴻, 石守定, 王海光 & 張美榮. (2005). 我國小麥條銹病菌既越冬又越夏地區(qū)的氣候區(qū)劃.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第七屆青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pp.19-21).
[92]蔡成靜, 王海光, 安虎, 史延春, 黃文江 & 馬占鴻. (2005). 小麥條銹病高光譜遙感監(jiān)測技術(shù)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第七屆青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pp.39-44).
[93]王海光, 安虎, 蔡成靜 & 馬占鴻. (2005). 應(yīng)用ASD地物光譜儀測定小麥條銹病單葉的初步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摘要集 (pp.152).
[94]劉榮英 & 馬占鴻. (2005). 基于GM(1,1)的組合模型的小麥條銹病預測方法的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摘要集 (pp.152-153).
[95]王明紅, 黃沖, 何熙, 金嘵華 & 馬占鴻. (2005). 北京市農(nóng)作物病蟲害遠程預警信息系統(tǒng)初步構(gòu)建.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摘要集 (pp.153).
[96]王海光, 安虎, 蔡成靜 & 馬占鴻. (2005). 應(yīng)用ASD地物光譜儀測定小麥條銹病單葉的初步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 (pp.152).
[97]劉榮英 & 馬占鴻. (2005). 基于GM(1,1)的組合模型的小麥條銹病預測方法的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 (pp.152-153).
[98]王明紅, 黃沖, 何熙, 金嘵華 & 馬占鴻. (2005). 北京市農(nóng)作物病蟲害遠程預警信息系統(tǒng)初步構(gòu)建.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 (pp.153).
[99]王明紅, 馬占鴻, 金曉華, 劉芊 & 孫少炯. (2005). 北京市農(nóng)作物病蟲害遠程預警信息系統(tǒng)構(gòu)建.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 (pp.241-244).
[100];墼, 馬占鴻, 周益林 & 王海光. (2005). 基于CLIMEX的小麥矮腥黑穗病在中國潛在分布區(qū)預測. (eds.) 農(nóng)業(yè)生物災(zāi)害預防與控制研究 (pp.216-218).
[101]馬占鴻, 石守定, 王海光, 陳剛, 金社林 & 張美榮. (2004). 我國小麥條銹病菌越夏越冬區(qū)劃研究.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 (pp.405-406).
[102]王海光 & 馬占鴻. (2003). 玉米矮花葉病季節(jié)流行動態(tài)初步研究. (eds.) 第三次全國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pp.124-125).
[103];墼, 馬占鴻 & 周益林. (2003). 小麥矮腥黑穗病(TCK)研究概述.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第五卷) (pp.38-41).
[104]陳剛 & 馬占鴻. (2003). 小麥條銹病流行因素中指標分析方法.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第五卷) (pp.42-45).
[105]王海光 & 馬占鴻. (2003). 玉米矮花葉病種子帶毒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第五卷) (pp.147-151).
[106]張衛(wèi)民, 蔡銀杰, 馬占鴻 & 王振中. (2003). 番茄花葉病流行的灰色關(guān)聯(lián)度分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第五卷) (pp.171-173).
[107]王海光 & 馬占鴻. (2003). 玉米矮花葉病田間傳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第五卷) (pp.204).
[108]馬占鴻. (2002). 建立全國重大植物病害預警信息系統(tǒng)的構(gòu)想.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165).
[109]馬占鴻, 周廣和, 杜志強 & 李莉. (1998). 部分玉米品系對玉米矮花葉病抗耐病性鑒定. (eds.) “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 (pp.333-335).
[110]李莉, 周廣和, 杜志強, 王錫鋒, 馬占鴻 & 常勝軍. (1998). 不同地區(qū)麥長管蚜種群的RAPD分析. (eds.) “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 (pp.473-476).